关注明智家庭教育公众号,为你提供上百部供孩子和家长免费阅读的有声书籍。在公众号下方的自定义菜单里哦 生不生孩子,在许多中老年父母看来,那是必须的。 当下国家鼓励大家生, 因为考虑到GDP。 老一辈逼着你生, 他们想抱孙子,也觉得等你老了有人养老,这对你好。 强大的压力之下, 很多年轻父母虽然不太情愿最终还是生了, 有的还生了二胎甚至三胎。 但有一位黑龙江的老爷爷却想法不同, 结果他的一席话被顶上了网络热搜, 引发网友对生不生孩子的讨论。 1
这位黑龙江86岁的大爷火了。(大家先看下视频) 他的孙女今年39岁,还未婚。 39岁,这要是放在其他家庭里, 早被父母亲戚催婚的狗急跳墙了。 孙女半开玩笑地问爷爷:那我老了,又没有老公、又没有小孩,老了上哪儿去呀?” 爷爷竟然淡定且不屑地对孙女说了他两个意思: 一是“老公那玩意有的是”。(意思是不必着急) 这一个不催婚的长辈的淡定已然令人惊讶。 这还不够拉风。 更令人惊讶的是 爷爷是苦口婆心地劝单身孙女“千万别生小孩”! 孙女问:“为啥不能要啊”,爷爷还给孙女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 第一步,你有孩子你啥不得管啊?吃喝拉撒睡,对不对? 第二步,念书上学你管不管?牵扯你多大精力? 老爷子提醒到:“完了,你还不一定能指望上,没有用”。 大爷从养育孩子的成本、教育孩子的成本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的结论是:认为生孩子不划算。 孙女对此笑着回应爷爷: “那我老了,又没有孩子谁养我啊?” 爷爷非常不屑:“谁养你?你有钱就行!咋还糊涂呢?” 爷爷的话真挚、诚恳且击中要害,引的人会心一笑。 他的思想并不像许多老人死抱养儿防老的观念, 讲的却是批驳“养儿防老”的大实话。 老爷子看问题紧跟形势,击中要害。 说到了当下老百姓生孩子的困境。 2 老爷子说话“话糙,但理不糙”。 当下,要生孩子一定要考虑成本多少。 先要考虑你真是否负担得起? 我曾经看到过一位成都网友“种咖啡的鸟”对孩子生养的成本计算, 作为二线城市的居民,他对养娃的成本的分析,很有代表性。 他计算出一个二线城市的孩子从小长到考研或留学的成本, 大约是50万-205.5万。我算了一个平均数是120多万。 这里面的数据都只是大头支出,上的是普通学校。还没有考虑保险、大病等意外,也没有考虑到上比较好的学校的成本。 另外,我还看到了一个数据,统计说一线城市的养娃成本从出生到大学至少200万元。 这个数据基本估计全国平均养娃成本(0-18岁)是64万左右。 除了一线城市之外,这个数据又粗略统计了其他城市的养娃成本: 杭州是183万左右, 南京是170万左右, 武汉是160万左右, 青岛是150万左右, 西安是140万左右, 长春是120万左右。 在我看到了这一数据之初, 我觉得可能有些高估。 但我结合成都那位网友的统计,以及其它网友晒的养娃成本。 我觉得这个数据基本真实。 我保守估计一下把孩子养活到18岁的成本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不给孩子准备150万免谈。 如果你在二线城市,不给孩子准备100万免谈。 如果你在三线城市,不给孩子准备60万免谈。 我强调一下,养活孩子的养法不同,我在这里算是做一个最保守的估计。 我觉得真没有高估,因为还要考虑到货币贬值的速度。 当我把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后,我觉得那86岁的大爷说的话真是很有道理。 一生孩子你什么都要管。 但要管,得有钱做支撑。 那么中国人真有多少钱能够养孩子? 我们先抓一个一线城市的代表:广州。 2020年广州平均工资4811元。(就那,还有很多人认为被平均了,觉得高估了) 广州 假设两口子都是平均工资,那么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就是9622元。 刚才我算了在一线城市给孩子最起码要准备150万。 一年要给孩子就要存8万3千。一个月就要存6900元。 也就是说如果在广州,两口子都是平均工资的话, 光养活一个孩子的开销就要占了四分之三。 这两口子除了吃、喝、住之外,别想存下什么钱。 万一有个灾、病,就只有等死。 至于让这两口子再生二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要生二胎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现在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人口增速在过去这些年确实大幅下降。 这种下降的速度,让很多中国人都胆寒。 事实上2016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并没有止住这又是事实。 不仅如此,而且降速越来越快。这可是国之大事。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真不敢生了。 真如那位大爷说的,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 从结婚、生子、住房、医疗、养老,处处都在要钱。 这还没有计算精力成本在内,谁来带孩子、谁来照顾老人等问题压得多少年轻人想都不敢想。 然而,有钱的中国人真是少数,有闲的中国人也是少数, 又有钱又有闲的中国人那是少数中的少数。 大多数中国人只能靠那点工资养活自己已经是不容易。 谁还拿生孩子开玩笑,疯了吗? 钱和闲的现实性的问题不解决, 所有的鼓励生育政策都是朝天比划。 3 由于受到一些低水平的人口专家的误导, 中国生育政策其实一直起负作用。 想起2016年前生二胎处罚, 现在没人敢生。 真是绝妙的讽刺。 专家站出来鼓励了多少次 就是没人生。 专家如今江郎才尽。 但我估计到了人口快崩盘的时候,一定会又有“专家”会跳出来, 他们一定会畅想出多种刺激大招来,以下是我的猜想,请各位网友做好心理准备: 任务型生育: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将完成生育任务作为绩效考核、提拔、晋升、任用的重要条件,要求所属人员完成指标;并将本单位完成生育任务情况,作为对本单位是否讲大局的重要衡量标准。各单位成立鼓励生育办公室。 指标型生育:对体制外的单位如企业,进行指标规划型刺激生育,给各企业下达员工生育指标考核,凡是没有完成指标的加税,优秀的免税,倡导公司生育文化; 优惠型生育:社会人员多生育就免税,买房优惠(生育二胎直接奖励买房资格,无需摇号)、上学优惠,能生不生的多交不生育税;生孩子的放长假,给生育补助。女性可以随时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突击型鼓励生育:成立专门组织,集中安排生育任务,分解到各省,摸清生育的底数,对生子少的村和街道,进行一对一扶“贫”突击。另外,为了完成生育突击任务,在一定阶段不允许单位加班,宾馆打折、饭店关门,要求单位人员回家或者住宾馆干“坏事”。 荣誉型鼓励生育:给生孩子多的颁发“光荣父母奖章”和“光荣父母勋章”。给生孩子多的家庭挂生育光荣牌。 恶心型鼓励生育:比如建议工资按比例缴生育基金,不生二胎退休后才能取。研究人造子宫。禁止出售避孕套和避孕工具。 以上纯属是我无厘头,权且对某些专家将要出谋划策的猜想。 如有雷同,纯属胡扯。 但我有一点是确信的,有些人口专家真不如那86岁大爷的水平,因为他们真不了解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他们装得像大爷。 作者:曹致。大学老师一枚,家庭教育学者,三观比五官正,站位比个头高。认为人的一生要关照好四子:身子、妻子、孩子、银子,人生才算有底气。教育子女是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幸福之道,不可不察也。微信公众号:明智家庭教育(ID:rongnai111111) 私域流量 http://www.lietuiyu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