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80多年前,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在良渚土地上挖下考古第一铲,开启了一段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世纪之旅。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和挖掘,良渚遗址的重大价值不断被揭示,良渚文明的面纱被一层层揭开。 它是五千年前的一个国。 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不断被考古发现,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不断出土,揭示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1994年,良渚古城遗址首次被国家文物局推荐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5年后——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一声木槌落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走过80多年的考古研究之旅,走过25年的申遗之路,而今,申遗成功两周年前夕,我们走进良渚文化核心区,近距离感受良渚文化…… 用心呵护文明圣地 在无边无际的钢筋水泥中,良渚遗址区还保留着古老而质朴的原始风貌。 从杭州104国道驶向良渚遗址区,现代化的高楼逐渐远去,自由的空气扑面而来,沿途中有青山、河流、花海、稻田,还有良渚先民生活过的遗迹,与最原始的自然亲密接触,让人感受到了沁人心扉的宁静。 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市区的繁华,这是一块理想中的“绿洲”,而它的存在得益于人们对遗址的珍视与保护。 要保护好这一块文明圣地就意味着必须控制建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就是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遗址公园设计的方方面面到施工中每一铲的挖掘,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土地都被精心呵护着。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陈强谈到了建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原则,“在公园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以遗址的保护为前提,以遗址的价值为核心,以考古的成果为依据,通过一些科学的手段,向市民展示我们古城的一些结构、格局。” 陈局长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遗址信息,为了确保遗址的风貌和地下的遗址不受影响,在公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邀请省考古所全程参与。 在公园的设计阶段,一方面是以考古的成果作为设计的依据,另一方面,考古所先行对动土较大较深的一些区域进行专探,在探明地下没有重要文物信息的区域,设置一些展示和游戏设施。同时,进行“建筑利用”,尽量利用原来搬迁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比如产房、农居和村道,把它们改造成服务性的设施和公园的园路。 而在公园的施工阶段,土方挖掘的时候,考古所会派人在现场进行旁站,仔细分析土层里面的一些文物信息。一旦发现挖掘出来的土层是接近了良渚时期的土层,就会立即叫停,并根据现场勘挖的实际情况,调整方案,确保地下遗址的安全。 保护遗址区环境风貌 除了控制良渚遗址区里的建设,保护好地下埋藏的遗址信息,对良渚遗址的保护还涉及环境方面。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波介绍,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实际上是一个“大保护”的概念。“所谓的大保护,即不光光需要在遗址的保护范围里,控制建设、控制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跟遗产价值有关的遗址本体,包括维护好遗址本体所依托的一个整体的绿色环境风貌。” 孙局长表示,一开始,保护区里的老百姓是不理解的,遗址区里的居民觉得保护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但是通过管理者几十年的保护,居民也渐渐体会到了保护的好处。 良渚文明的元素融入了整个遗址保护区,这是几十年保护的成果。建筑景观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居民们在一草一木中可以体会良渚原始的风貌,在一水一稻中可以感受良渚先民的质朴。 “其实慢慢的,老百姓体会到了,感觉在这个地方,他们更适合居住,我们的环境更好了,山更美了,水更清了,我们看到绿水青山的时间感觉更长了。”孙局长说。 通过研究更好地传承良渚文化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在保护良渚古城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保护遗产的价值本体,维护好良渚遗址区的环境风貌,还需在保护中传承良渚文化,发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而在传承良渚文化的过程当中,对良渚文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怎么样通过研究来更好的传播和传承良渚文化”,对于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来说,是良渚博物院的首要任务。 周院长表示,良渚文化的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个目标——通过研究来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对良渚文化宝贵价值的认知,通过良渚文化来更好的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良渚文化的研究依托了“N”个平台,就像周院长所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平台有良渚研究院、良渚博物院、浙江省考古所,以及国内的十三所高校。 同时良渚文化研究也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热爱、喜欢良渚文化的人可以参与到研究过程当中,用第三视角来看待良渚文化,推动良渚文化的宣传。 公众考古是社会公众参与到良渚文化研究的途径之一。 孙局长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开辟了一块真实的考古工地,在每周六和节假日都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让志愿者在专家的指导下亲身实践考古发掘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在去年进行了十四次,并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出土了一些良渚时期的文物。 以科普为载体转化研究成果 在良渚文化的研究过程当中,非常注重两个端口的挖掘,一个端口是价值研究,另一个端口是价值转化,周院长将这两个端口称为“学术加科普”。 “在学术上,我们主要是来挖掘良渚文化的内涵,它有哪些‘迷’,我们的研究要来破解这些谜题。学术研究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向公众进行转化,所以说里面就有一个从研究到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载体就是我们的科普。” 《良良的世界》儿童科普系列绘本就是科普良渚文化的一种形式。该系列绘本以小主人公良良的视角,用鲜活的画面和有趣的对话,再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跟随良良的脚步,读者可以对良渚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绘本中的每一幅画面和每一段文字,都是创作者以考古研究为基础的合理呈现,目前该系列已经编撰了三本,周院长表示,还会一直编下去。 科普良渚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是社会教育。周院长介绍,在即将到来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良渚博物院会举办博物馆奇妙夜,以亲子家庭为主,邀请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参与文化讲座和良渚文化主题剧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在互动体验中,共同体验良渚文化的魅力。“ 我们良渚博物院每年都会举行类似的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科普良渚文化。” 周院长表示,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的初衷是让良渚文化鲜活起来,拉近五千年的文明和现代人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 世界文化遗产听起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是通过参与到良渚文化的科普活动中,我们可以穿越五千多年的时光,去体悟良渚文化的魅力。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参与当中,古老的良渚文化得以走进现代人的心扉,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传承下去。 作者丨陈思思 图片丨肖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