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商贸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听?

2021-04-24| 发布者: 阿拉丁商贸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大表姐:很多人,因为说话方式的问题,不论是养育孩子、伴侣相处还是职场沟通,都屡屡碰壁。今天这篇文,...
赚钱

  

  

  "

  大表姐:

  很多人,因为说话方式的问题,不论是养育孩子、伴侣相处还是职场沟通,都屡屡碰壁。

  今天这篇文,来自清华大学博士、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老师,简单清晰,为你解答:为什么你说的都对,却无法说服别人?又该如何调整?

  来看今天的文章。

  "

  文|郝景芳

  来源|武志红

  ID|wzhxlx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

  苦口婆心地劝一个人,说的话简直不能再正确了,但他就是不听。

  有时一件生活小事,和伴侣相说了几十遍,对方也全当耳旁风。

  面对孩子的时候,情况更甚。

  让他多吃蔬菜多刷牙,好言好语,威逼利诱,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就是不听;

  他们是不懂吗?

  不是,而是不愿意听。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听?

  

  在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想:

  你把对方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比如有时小朋友想学做家务,做父母的好心提醒,最好先抹桌子,再扫地。

  结果小朋友一点也不想听,「啊——」地一声,爆发了强烈情绪,一甩手,不干了。

  他会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我是没来得及……」

  大人往往不理解,反而责备,「我不就是在提醒你,教你吗?」结果孩子情绪闹得更厉害了。

  仔细分辨,就会发现他不是在对抗,而是在委屈。

  这时孩子的内在情绪是怎样的呢?

  如果这件事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

  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

  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

  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内在情绪」这个细节,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说话时,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

  

  

  什么叫好角色、坏角色?

  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素来相处都分工明确。

  丈夫工作挣钱,妻子暂时一年全职带娃,具体的家务事项也进行了合理分配。

  但在具体执行时,妻子愈发力不从心,孩子喜欢哭闹,她无法睡个整觉。

  属于她处理的那部分家务,也总是一推再推,堆积起来。

  她感到孤立无援,有点委屈,她需要得到丈夫的更多支持。

  如何跟丈夫说呢?

  她有2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说丈夫「哪里不好」,指责他眼力劲不够,没有分工给他的事情,就真的一点都不管了。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讲出自己的困难,询问他能不能再多做一点,帮助自己。

  这两种表达方式,讲的事一样,期望达到的结果也一样,但不一样是:

  前者在表达指责,对方成了「坏角色」:做得如何不好;

  后者在表达需求,让对方成了「好角色」:是能帮助自己的「拯救者」。

  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让对方有内疚感。

  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指责,会下意识「防御」,否认指责;

  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而让对方成为「好角色」,可以让对方「自我感觉良好」。

  让对方知道,他做的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

  不指责,而是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怎么会改好呢?」

  现实却刚好相反,往往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好的」,他才能做得更好。

  

  

  明白了这个心理机制,说话方式也就清晰了:

  尽量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对方也就愿意接受,互惠共赢,皆大欢喜。

  但其实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却是相当难的。

  阻碍彼此相互体谅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执着于「应该」

  这种情形,对应的是心中抱有固定「理想型」的人。

  这样的人,对种种都有「应该如此」的强烈预期假设。

  一个男人就应该「沉稳坚毅、大气开朗、勤劳顾家、温柔呵护」,做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一个小孩就应该「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好比在与人对话时,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正分、零分、负分。

  表达出来的对他人的评分,是正分还是负分,都取决于零分线设在哪里。

  

  零分线就是「应该线」。

  如果心中的「应该线」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达不到这条线的,都是负分。

  与「应该线」高的人相处:

  你做好了,会得零分,因为都是「应该的」;你如果稍微做不好,就是负分,还处处言之凿凿,因为都是「不应该的」。

  如果想生活得轻松一点,最好把最低分设在零分线上。

  也就是放下对他人的预期,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举一个例子。

  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日常,多半是「相爱相杀」的。

  若父母根深蒂固认为,老大「应该」处处让着老二,那肯定每天都能看见老大的种种错误。

  不停指责老大,沟通时也没法站在老大的角度;

  若认为孩子为自己考虑是正常现象,打架也正常现象,那看见老大关爱老二,就可以非常惊喜地赞赏并鼓励。

  久而久之,对老大的影响效果也会更积极。

  总之一句话:

  如何让生活看起来处处美丽?相信不美丽是「正常态」就可以了。

  第二种情况:执着于「我好」

  前面说到,当我们规劝一个人,顺便想彰显自己有道理、对方不对时,有可能让对方产生情绪抵触,反而起不到规劝效果。

  也许大家会觉得解决方法很简单,不要处处彰显自己,多理解鼓励对方不就能达到效果了吗?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一个规劝他人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对方改变,而只是为了彰显自己。

  一句话就能明白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

  「你看,我早就说过吧」——这就是一句彰显自己的话。

  比如孩子第一次玩积木,家长指导孩子看图找样式,孩子没听,结果没完多久就惨遭失败。

  看到孩子失败后,提建议的父母在第一反应是「你看,我早就说过吧」。

  然后开始回顾自己的建议多么重要,预见多么准确。

  想让孩子承认自己不听劝的行为,是如何不明智。

  这种情况下,父母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失败「喜闻乐见」。

  因为只有孩子失败才能证明自己明智,而证明自己明智的欲望,远大于关怀孩子如何成功。

  比如当孩子没有听父母劝,非要拿着一个重的东西走,结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是赶紧拥抱一下,说没关系没关系,摔疼了吗?

  而当小孩子把东西放下,爬起来再走,只为他喝彩「你好棒强」,绝口不提「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就是指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很多情况下,人与人相处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就是最简单的关键一步。

  心理学研究发现:

  稳定的高自尊者倾向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

  这样能在顺境中更容易持续,逆境中更容易逃离。

  带团队的本质也是如此,给团队成员机会,让他们把才能表现出来,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做得真好」。

  小时候不懂这个道理,看历史时就纳闷,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

  遇事总是「为之奈何」,那些勇猛大将像韩信怎么不取而代之。

  现在发现还是有原因的,他能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发挥出120%的功力,这就是领导艺术所在。

  带小孩的本质,也就是让他认为自己很好,并且能做得更好。

  所有的哭闹不乖懒散都是正常,偶尔迸发出的礼貌勤勉是「哇,真好」。

  小孩子会感觉「我这么好吗,我真的这么好吗,那我还可以更好」。

  而这种自我感觉会让他自己想要做好。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争功的,越不去争夺「你看我对你教育得多好」的功劳,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越强。

  很多时候,让我们成长的那么一点点动力,就是心底的那一丝「我是这么好的吗」。

  ——是啊,你就是这么好。

  

  本文作者: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13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6年,小说《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2017年创办童行学院,给孩子打开视野、启发思考的通识教育。责编,朗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有理不在声高

  点个在看吧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阿拉丁商贸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阿拉丁商贸网 X1.0

© 2015-2020 阿拉丁商贸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