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广告解析接口 https://www.m3u8.tv 九方鱼论原创观点,谢绝转载或抄袭 关注错换人生这么久,对杜新枝此人始终心里存疑。疑点太多,全用因计划生育严格而不得不办各种证为理由,又解释不了如何持准生证入院? 这一切真的需要杜新枝本人好好解释一下,不然网络议论很难平息。九方再次提醒,可以合理质疑,不要开口即骂。尤其现在杜新枝被申请追加为被告,但不等于就是定罪,只是喊她出来应诉。 5月9日,杜新枝一位亲属在DY上回应,他们跟杜新枝郭希宽已经驱车到了江西景德镇,5月10日将去给姚策上fen。
长途跋涉 亲属在直播间说,会应诉,已经请了律师,准备好了证据。并且说现在要出来帮助杜妈,不能再隐忍任由网暴。坦率说,这个亲属态度很好,赞成大家保留意见,但是不要骂人。 他们和熊磊、楷楷都住在景德镇某宾馆里。熊磊给杜新枝买了两套新衣服,楷楷还代替已逝的父亲给奶奶送花。
祖孙俩 亲属说,杜新枝身体不好,他们也尽量不让她看手机,少受影响。期望网络议论不要人身攻击,清者自清。他们展示了郭希宽那本三等功证,但是宾馆网络太卡,看的时断时续。 第一页是立功证书 第二页是毛主席的大红相片 第三页应该是主席的题词
题词 又翻到杜新枝曾经晒出的那一页受奖证书。此前已经有人质疑是伪造。其实这个要鉴定还是容易的,郭希宽是否享受了三等功待遇,翻档案应该可以。而年代是有疑点,合理质疑也没错。只看谁会去鉴定,毕竟这个跟错换人生关系不大。当然如果证实为假,那么郭杜二人说话的可信度是大打折扣。
证书 母亲节,能体会到郭杜老年丧子之痛。这个打击他们应该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忽然变成事实,难受是一定的。而姚策并不是挡箭牌,不要事事都把姚策挂在嘴上。29年前的姚策刚出生,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今他们要谈的,是29年前的事情经过,而不是认亲之后的网络议论带来的伤害。
杜新枝 杜新枝亲属有句话说得很对,两边父母都是受害者,不要因为支持一方就踩另外一方。当然网络世界太多信息匆匆而过,能让错换人生成为热点一年多,正是疑点带来的赞同和支持间的较量。 杜新枝可谓成也乙肝败也乙肝,正如姚策募捐,成也网络败也网络。需要的时候就是好的,不需要的时候就是网暴。只能说,有证据,就收好,法庭上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延伸阅读: 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被告方追加杜新枝”,这唱的又是哪一出?
“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第一回合的庭审环节已经结束,并且就原告方追加被告等原因将择期再开庭,不过原告方律师向媒体透露,追加的被告方是杜新枝(姚策生母),而具体原因和诉求并没有透露,使得这场“持久战”再次进入扑朔迷离的境地。 要知道在“偷换风波”迎来大结局式的定性后,即便姚策的养母再次祭出“不死心的11问”,但是在案情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追问也只能被“悬搁”起来,以至于“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的核心就变成“民事诉求”。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此“追问底色”在这次庭审前已经基本确立。 然而随着原告方追加被告方的诉求释出,这事儿又充满不确定性。之所以这样讲,就在于增加的被告方正是姚策的生母杜新枝。而此前这两位母亲已经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此时唱到这出,真是不知道要闹哪样。 毕竟把姚策的养母和生母放在一起,总让人会往“偷换风波”的不可开交上联想。在这个问题上,原告方律师强调不方便说太多,就说明案情往下进展应该还会有新的变化。至于到底是涉及赔偿的问题,还是涉及真相的问题,只能等到再次开庭时给出既定的答案。 但是我们知道在“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中,原告除却有姚家父母,还包括郭威。所以如果原告方追加的被告是杜新枝,那么是不是再次庭审时,郭威也会跟养母杜新枝对簿公堂。当然,不排除起诉会被分拆的可能,也就是两个母亲单独对簿公堂。 所以就这场起诉而言,虽然是民事责任维权,但是依然充满浓重的火药味。不得不说,从隔空喊话到对簿公堂,也只是形式和场域在变,而真正深藏于姚郭两家之间的隔膜已经不太可能被撕掉,不得不说,女人如虎更多在于母性如虎。 在一定程度上,“错换人生28年”延续到现在,姚策的养母可谓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喜欢她的人觉得,死磕到底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姚策,而不喜欢她的人觉得,不顾情面的死磕,对姚策是最大的残忍,只可惜,能回到个体层面去思考她悲苦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作为姚策的养母,她首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姚策的养母或郭威的生母,所以对于死磕到底的理解,就不应该只看到她母性的一面,而应该看到她作为个体被伤害的一面,只有如此,在评价的尺度里,才能看到人性的幽暗和微光。 要不然,单纯的说好,单纯地说坏,都是不够公允的。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也就是除却他(她)们在关系中的悲苦该被看到,回到自身的悲苦里,也该被最大限度地看见和理解。 要搞清楚,真相不是预设的真相,而是姚策和郭威是如何各自走向养母怀抱的事实真相,类似的表达,姚策的养母在接受不同的媒体时也都有谈到过。毕竟“错换”和“偷换”更多是带有倾向性的表达,错换相对模糊,而偷换就涉及性质问题。 至于立案与否,姚策养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是因为犯罪行为没有被查到或查明,并不是说这事儿就算彻底盖棺定论,并且也希望她提出的“不死心的11问”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当然她也提到并不是刻意去强调“偷换”,只是想了解当初到底发生过什么,怎么错的,也想还所有人的清白。 并且她还强调“你也可以怀疑我,并期待两家共同取证查明真相”。从这个层面上考量追加被告方杜新枝(姚策生母)的操作,似乎就有更多的空间。但是作为没有立案之下的起诉,应该还是跑不出民事层面的诉求。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法理平衡是非只是个并不坏的选择,但是却意味着绞死情面,让生命景观变得满目苍夷。可在悲剧面前,扎心之痛又是糊涂人生所不能弥合的,以至于死磕到底就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并且外人看到的是非,更多时候就像是做阅读理解题,单纯的就是言语审视,行为审视,而根本回不到处境审视。 这就如作家看着自己的文章做阅读理解题一样,基本上都是不可能及格的。因此对于庭审道场里的“加油声”而言,更像是不问成败的亲友团,跟所谓的理性围观是毫无关系的。但是对于他(她)们而言,又觉得自己是在主持正义。 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支持姚策养母的人,还是支持姚策生母的人,都实际上拥有一颗利己之心,也就是通过支持某一方,去达成对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的加持,即便这个过程,被他(她)们支持的一方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