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填料 老周 摘要: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竟然将唐生智也誉为抗日名将。唐生智何许人也?抗战十四年,只指挥过一场战役,就是1937年11月的南京保卫战,这一战的结局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败,这样也能算是抗日名将?要说是什么名将,恐怕只能是著名的败将了。 图1:唐生智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竟然将唐生智也誉为抗日名将。唐生智何许人也?抗战十四年,只指挥过一场战役,就是1937年11月的南京保卫战,这一战的结局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惨败,这样也能算是抗日名将?要说是什么名将,恐怕只能是著名的败将了。 先来看看唐生智的生平: 唐生智,1890年出生,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今湖南省东安县)人。1908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陆军小学)第一期,1909年又进入湖北武昌第三陆军中学,在谭人凤等人影响下,唐生智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秋,唐生智从陆军中学毕业,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10月辛亥革命爆发,唐生智邀几个保定同学南下上海参加革命,11月在沪军都督府任科员,12月后到烟台都督府参谋,后任连长。 1912年10月唐生智重新回到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连学习。1914年10月,从保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到湖南陆军混成旅任见习排长,此后在湘军中历任代理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1925年,湖南爆发讨吴(佩孚)驱赵(恒惕)运动,唐生智于1936年初起兵驱赵,赵恒惕在各方压力下被迫通电辞职,并推荐唐生智为代理省长。 吴佩孚任命赵恒惕的旧部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反攻湖南。唐生智兵败退到衡阳,随后便正式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北伐。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唐生智积极主张讨伐蒋介石。随后率部东征,进至芜湖、合肥、蚌埠一线。迫使蒋介石在上海通电下野。宁汉合流后,唐生智所部进占安徽,与桂系产生矛盾。1927年10月,桂系把控的南京国民政府会议决定讨伐唐生智。11月唐生智通电下野,东渡日本,部队大部被桂系收编。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唐生智由日本回到上海寓居,表示服从蒋介石。1929年4月,蒋介石委任唐生智为第五路军总指挥,指挥驻扎在平津的旧部。 10月,受蒋介石派遣,携150万元巨款,北上天津、唐山,一举收回旧部的指挥权。1929年11月蒋介石下令在豫各部队统归唐生智指挥,率部击败在河南的西北军。尽管唐生智全权处理河南善后事宜,却与石友三、阎锡山密谋联合反蒋。 1929年12月,唐生智、宋哲元、刘文辉等通电反蒋,就任“护党救国军第四路”总司令。但在和蒋介石作战中失败,化装逃到天津租界,又流亡香港、澳门、新加坡,从此失去军权。 4月阎锡山、冯玉祥与蒋介石展开中原大战,唐生智从香港到天津,担任第六方面军总司令,但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唐生智就此彻底失去军权。 图2:唐生智在军阀混战中几经浮沉,最终彻底失去军权 1931年2月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5月,改组派、西山会议派、胡汉民派、林森和孙科派、以及两广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唐生智被推选为广州非常政府国府委员及军委三常委之一,这也是唐生智的第三次反蒋。 九·一八事变后,唐生智主张一致对外,与蒋介石携手言和。随后当选为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月,唐生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改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厅主任兼任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获得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可见,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之前,唐生智的人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军阀,而且还是一个失败的军阀,最终完全丧失了军权,虽有上将之尊,却并没有任何实权。 接着就要说说今天的主题了,唐生智在抗战中表现究竟如何? 1937年7月7月,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依然没能挡住日军,不得不于11月11日撤出上海。按照预定计划,在上海和南京之间已经修筑了吴福线(苏州到福山)和澄锡线(无锡到江阴)两道国防工事,但日军追击很急,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部队来不及占领防线组织抵抗,因此这些国防工事基本上都没有发挥作用,部队就一路败退到了南京。 图3:败退到南京的中国军队 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但是此时的局势却非常严峻,部队刚刚经过淞沪的溃败,伤亡很大,建制残破,亟需补充和休整,要靠这样的一支败军坚守南京,谈何容易。同时南京的地形又是背靠长江,也没有什么险要,历来就不是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因此在11月中旬举行的第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和刘斐等高级将领都认为南京不宜坚守,而应留少数部队作象征性抵抗,主力应继续向江西、安徽撤退。不过这次会议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决议。 第二次高级军事会议,参加的人比第一次多,唐生智才参加了,在会上讨论南京是守是弃时,唐生智慷慨激昂发言,提出南京是首都,又是国父陵寝所在,岂能轻易放弃?这番话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把本来就对放弃南京有些犹豫的蒋介石停在了杠头上!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从抗战长期持久战略来看,放弃南京无疑是明智之举,也是正确之举。有人会说二战时苏联不是成功举行了莫斯科保卫战,但是要莫斯科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苏军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从远东和各地调来),而南京没有;德军已经经过了将近半年的作战,长驱直入苏联纵深两千公里,后勤补给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极限,而日军从上海到南京才只有三百公里,补给不成问题,尤其是日军第十军11月5日才从金山卫登陆,锐气正盛,和德军的情况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在唐生智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最终决定坚守南京,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南京保卫战。 那么,唐生智为什么会这样坚持要求坚守南京?作为保定军校的高材生,难道这点战略头脑都没有吗?当时但凡有点战略头脑的人都清楚,南京既不能守也守不住。 图4:当时的南京既不能守也守不住 如果唐生智仅仅是因为有着满腔的热血高昂的斗志,不愿看到首都拱手让与敌手,那最多是缺乏军事才干。但如果是还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不是无才,而是无德了。 唐生智的小算盘是尽管全面抗战已经开始,但中日之间尚未宣战,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未必会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因为这样就将会使战争进一步升级。还有当时日本高层确实没有占领南京的打算,在占领上海后,日军虽然对后撤的中国军队展开了追击,但日军参谋本部给华中方面军下达的作战目的是“在海军协同下消灭附近的中国军队,摧毁其作战意志,达到结束战争之目的。”同时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是在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上海派遣军进至福山镇、常熟、苏州一线为止;第十军则进至平望镇、嘉兴、海盐一线为止。而日军最终越过了停止线,完全是第十军“下克上”的抗命行为。 唐生智曾经到日本流亡,和日本上层人士有些接触,他对日本高层并无意占领南京的设想有所了解。所以才会强烈要求坚守南京,那么如果日军在南京城下止步不前,自己就有了保卫首都的大功劳,完全可能借此良机再掌军权,重新进入权力中心。 如果仅仅是对形势判断错误,缺乏战略远见,那是能力问题;如果在此国家危亡之际,不顾大局得失,还想在国难中谋划自己的名利,那就是人品问题了。 姑且不深究坚守南京的战略错误,接下来在具体指挥上,唐生智的表现更是糟糕。 图5:南京保卫战经过要图 11月24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26日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南京卫戍司令部所属的作战部队序列,总共13个师和教导总队、宪兵部队等,但其中只有2个师是新调来的增援部队,其余11个师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部队,所以部队兵员缺额很大,按照编制这些部队总兵力应该有18万人,而实际上连10万人都不到。 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直到此时鉴于进攻南京的情形已经如箭在弦上,所以日军参谋本部才下达了第八号大陆令,命令华中方面军攻占南京。 12月3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经过四天激战,到12月6日已经基本突破第一线防线。从12月7日开始进攻复廓阵地,至9日拂晓,日军已经进至麒麟门、光华门、雨花台,逼近南京城垣。 12月9日,日军在光华门一线取得突破,并有少数部队突入城内。守军拼死反击,才将日军击退。 12月10日,日军开始全线猛攻,战况比9日还要激烈。战至11日,复廓阵地已有多处被日军突破,南京城防已经岌岌可危。而且当涂、芜湖已经于9日和10日相继沦陷,日军小股部队甚至开始从当涂渡江,南京守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因此蒋介石于11日中午让顾祝同以电话命令唐生智于当晚渡江北撤,守军相机突围。但唐生智因为自己当初曾经力主坚守,现在自己先撤,恐怕日后会被追究责任,一定要求有明确命令才撤退。当晚蒋介石电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唐生智这才召集参谋人员商议,决定14日晚开始撤退,并于12日凌晨2时要求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和命令。 但日军的攻势却越来越猛烈,12日中午就突破了中华门,攻入城内。守军开始出现动摇,城内秩序也开始混乱。74军准备在三叉河架设浮桥,但之前唐生智命令36师在挹江门、下关一带维持秩序,严禁军民撤离,因此74军架设浮桥遭到了36师的阻止。如果这座浮桥能够架设成功,肯定回逃出更多人。 图6:日军突破中华门 鉴于战况紧急,很难坚持到14日才撤退,因此唐生智决定提前突围,于12日17时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下达了当晚撤退的命令,并下发了撤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守军主力将向当面突围,只有少部随卫戍司令部从下关渡江北撤。但是会议结束后,唐生智担心如果突围行动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遭到重大损失,难以向蒋介石交代,又向87师、88师、74军和教导总队等蒋介石嫡系部队下达了口头命名:“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中。”这个口头命令极大削弱了原先突围命令的权威性,也给有些部队不执行原先突围计划提供了借口。由于贼额嫡系部队没有按原计划突围,引起了其他部队的不满和混乱,致使突围计划形同废纸,整个突围彻底演变成了一场毫无组织和秩序的大溃败。 原本组织撤退远比组织进攻要艰巨和困难,在不利形势下的突围就是最考验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唐生智在组织南京守军突围过程中的表现,已经不是平庸,而可以用犯罪来形容了。首先是为了避免自己日后受到追责,一定要得到书面命令才下达突围命令,错失了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其次突围计划组织本身就不严密,而为一己私心,竟然将突围计划朝令夕改,直接导致了部队突围的混乱。 当晚21时,唐生智率卫戍司令部人员登上煤炭港一艘事先由卫戍司令部直接控制的轮渡渡江逃离了南京。 近年来有唐氏后人为其洗白,称他是想要自杀的,是被卫兵夺下手枪才没自杀成,而且是被卫兵强行架着才离开南京云云——要自杀会没有机会,即便没有手枪,从轮渡上跳长江也行啊,长江又没有盖子。再说,既然有与南京共存亡之志,事先准备船只干什么?退一万步说,就算唐生智自杀,就能洗刷在南京保卫战中的罪责了?更何况还没有自杀,还一直苟且活到了1970年。 图7: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谭道平回忆唐生智如何离开南京(刊载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随即在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遭杀害的30万人中,就有数万放下武器的守军,如果唐生智指挥得当组织严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机会突围的。 因此,在南京包欸站中,唐生智的表现可以说是无才又无德,细究保卫战失败的罪责就是军法从事都是轻的,说重了民族罪人都不为过。而他在整个十四年抗战中,也就指挥过这么一场战役,这样的人,算哪门子抗日名将?将是没错,堂堂的一级上将,名嘛,恐怕就只有败将的骂名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