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 开国中将凌晨被杀 1970年12月17日的凌晨,人们都在沉睡中,四周都是一片寂静。突然,昆明军区大院传来了几声尖锐的枪响,黎明前的宁静被打破。当人们听到动静后冲出来时,看到的却是惨痛的局面:军区政委谭甫仁夫妇倒在了血泊之中。 在场的人,只觉得身心都如初冬的天气,冷得无法动弹。人们怎么想象不到,一个在革命年代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将军,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在和平年代死在了自家的院子里。 谭甫仁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将,一个从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将军。翻开他的履历表,每一页都是满满的战绩。 谭甫仁是广东仁化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就上了井冈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先后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又参加过长征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都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可以说,他几乎参加了我军在近代所有的重要战争,是仁化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以来,资历最深、军衔最高的一位领导人。 谭甫仁不仅在战争时期立下汗马功劳,和平时期他的领导能力也是有目共睹。1968年的时候,他担任了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兼昆明军区政委,70年时,云南生产了第一批电视机,给省小组核心成员家打算每人送一台。谭甫仁坚决不接收,电视机装好了也坚持退回。别人给他送香烟,他也给退了回去。 谭甫仁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是为国为民,坦荡磊落的一生。 究竟是谁?竟然对这样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着重大贡献的人,下得去手?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震怒不已,当即派专家来抢救,同时命令成立专案组,彻查此事。 可惜的是,谭甫仁和夫人王里岩都没有抢救过来,与世长辞。 艰难的侦破过程 谭甫仁被杀,周总理亲自指示,针对本案的017专案小组成立,开始寻找一切有关信息。 这个案子中有不少让人捉摸不透的疑点: 第一点,谭甫仁所住的院子是32号,又被称为32号院。解放前是一个别墅区,解放后,就划归了驻昆部队。别墅围墙高筑,一般人就算踩在凳子上,也难以翻过去,凶手是怎么进去的呢? 第二点,谭甫仁原本有5个警卫员,但当时因为要和苏联打仗,就有三个警卫员被调走了,只剩下了两个人,当谭甫仁被杀的时候,身负警卫之职的他们,去了哪里? 第三点:谭甫仁原本打算18号左右要到外地去视察,他的遇害时间,刚好就在17日凌晨。 还有比如食堂的狗,也在案发前一两天不见了等等。 这些疑点,让专案组以为这场刺杀活动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一场团体的计划活动。 这让专案组的调查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深陷迷雾之中。周总理十分生气,再次给出指示:破案并不难,问题在内部。 总理的这句话,让他们调整了调查方向,转而着手调查内部人员。 专案组开始在昆明军区查验枪支,保卫部副部长发现保险柜中有两支59式手枪和20发子弹不翼而飞,但保密室的门窗却丝毫没有撬动的痕迹,保密柜的暗锁也完好无损。 这个细节表明,周总理的推断是对的。017专案组组迅速把侦破重点调整到军区内部,重新梳理了之前的一些重要发现。 一条信息来自于谭甫仁的妻妹王文莹。在案发当晚,跟谭甫仁夫妇一起住在32号院的一共有7人。除谭甫仁夫妇外,还有谭甫仁夫人王里岩的妹妹王文莹。她睡在楼下客厅旁的一间小房子里。 在17号凌晨五点左右,她听到楼上有人在吵吵嚷嚷,但说话内容听不清楚。只听到姐姐王里岩说:“你怎么这时候来了?”接着还有扭打的声音。王文莹以为是两口子起了争执,准备去看看,正看到谭甫仁披着棉军衣下楼。两人都不解之时,响起了枪声。 谭甫仁知道情况不妙,立即向警卫员宿舍门口走去,王文莹跟在他的后面,凶手从楼梯冲下来,推开王文莹,追到警卫员宿舍门口,向谭甫仁开了两枪。谭甫仁继续沿走廊往前走时,凶手又补了一枪,谭甫仁应声倒下。 王文莹看到凶手穿着军装,是个大个子,胖胖的,圆圆白白的脸,年纪大约三四十岁,沙哑的嗓子。 另外一条线索,是一个孩子提供的。这个孩子住在军区政治部家属区。17号早上,天还没亮,他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有人推门问陈汉中住在哪里?他就回答了一句,说陈汉中住在楼上。 那个人就上楼去了,孩子也继续睡觉去了。 后来,孩子回忆起来,他看到的人是个大个子,脸圆圆胖胖的,是个熟人,是他一个玩伴的爸爸。 工作人员还带着孩子去指认,孩子一眼就看出来,指着凶手说:“就是他!”凶手由此锁定,是保卫部的一个干部,名叫王自正。 专案组人员迷惑不已,这个王自正此时正在审查期间,被关押在西坝俘管所,他是如何溜出俘管所?作为一个干部,他又为什么要杀害谭甫仁呢? 作案动机 要知道王自正的作案动机,要从王自正的历史开始说起。 王自正原名王志政,他是河南省内黄县人,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到解放区时,王志政参加了还乡团。还乡团是在革命后,一些土豪劣绅不甘心,想要回家继续称王称霸的反动武装。他们借助国民党的军队,对农民群众进行反攻倒算,枪杀了一名村委会主任,王治政就在这次行动中。 后来国民党军队撤退,王志胜因缘巧合之下,混入我军,改名为王自正。在部队里,他编造了个人的故去,表现得十分积极,骗取了领导的信任。 很快,他就从一名战士提升为干部,成为军区保卫部保密员。后来又被升为军保卫副科长,这一路顺风顺水,他还以为自己过去犯下的错就此揭过了。 他正暗自欣喜时,他家乡的群众揭露当年还乡团的罪恶,把他参与杀害村委会主任的事情抖了出来,检举信到了云南省昆明军区。 军区政治部对这封检举信非常重视,决定对他进行隔离审查。 王自正被调查,他自知过去所做的错事无法掩饰,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想要报复社会。 王自正在笔记中写道:“不是死刑,也要劳改终身。我的老婆孩子也得受牵连。我一辈子完了!”他不愿意接受这个结局:“我不能这样死;我要死,也要杀几个人。”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王自正在笔记中列了好几个要杀害的人的名字,包括军区领导人陈康、鲁瑞林、田维扬。后来又想到“不如杀谭甫仁,影响更大,发泄心头之恨”。 这就是王自正的作案动机。从他的笔迹和现案犯现场所留下来的痕迹,结合他保卫科副科长的身份,大致的作案过程就能够推断出来了。 作案经过 王自正观察到,俘管所里站岗的人离开哨位,到宿舍去叫接班的人,这样的换哨至少有5分钟的空岗时间。王自正就是利用这个换哨时间的漏洞,在17号凌晨1:00~2:00间,溜出了西坝俘管所。 溜出来后,他先回家躲了一两个钟头。到了人们睡得正沉的四五点出来,来到了军区大院。 谭甫仁所住的32号院,围墙很高,但是这栋别墅和后一栋别墅之间的空出来的地方,被警卫员用砖石在两端砌了短墙,做成了菜地,还从32号院的厨房专门开了一个小门和这个菜地相通。 这一片短墙的比别墅本身的围墙要低。王自正从食堂拿来凳子站上去,便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菜地,再由厨房进入了32号院。 进到军区大院后,他先去了保卫部的保密室,保密室在办公楼的3楼,一直就没有人看守,半夜进来的王自正,就如入无人之境。 保密室的木门包着铁皮,门缝很大,鸡毛掸子的手柄都可以插进去。据说王自正当保密员时,有一次忘了带钥匙,就是用苍蝇拍的把子捅开了保密室的门。 在俘管所期间,他趁着在菜地劳动时,把一小截竹片放在口袋里,用这个打开了保密室的大门。 至于保险柜的钥匙,王自正也是一清二楚,进入保密室拿枪对于他来说,就是囊中取物一样,毫不费力。 王自正拿到了枪,熟练地到了2楼敲响谭甫仁的主卧。偏偏这天晚上谭甫仁没有住在自己的屋里,夫人王里岩还以为是丈夫回来,没有任何防备地打开了房门。王里岩因此而被枪杀,子弹正中眉心。 此时人们都在安睡,听到枪声的谭甫仁如果此时闭门不出,已经慌了神的凶手很有可能就此逃走,不敢一间间屋子搜寻。 但谭甫仁听到了枪声往外跑,想要去叫警卫员,他已经跑到了警卫员的门口,拼命地拍着大门,然而里面毫无动静,是因为警卫员睡得太沉了吗?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名警卫员,一名听到了枪声就醒了,可也是这枪声,让他的魂都吓飞了,害怕得两条腿往一条裤腿里塞。 而另一个警卫员更荒唐,他正和保姆在房间里偷情,听到房门砰砰作响,以为是有人来捉奸。在那个年代,通奸是天大的罪名,他不敢开门。 在这种情况下,从房间里跑出来,手无寸铁的谭甫仁,就撞在了凶手的枪口,倒在了血泊之中。 王自正杀了谭甫仁夫妇后还不满足,他还想要去政治部大院开始第2波暗杀行动,他想杀了对他过去审查的专案负责人陈汉中。 也就是为了寻找陈汉中,他敲开了那个孩子的门,幸运的是当时陈汉中不在昆明,出差去了上海。王自政暗杀无果,又潜回了西坝俘管所。 如果俘管所的人尽职尽责,他们曾经搜到过王自正的笔记本,却没有仔细看过,就又还给了他;俘管所的人发现王自正不见了,却以为他只是去上厕所了; 如果保卫部的锁不是形同虚设,密码也能及时更换,王自正也无法拿到枪支;如果两位警卫员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其中任何一环没有脱节,都可能会改写最后的结局。只是一切都没有如果,而中国却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将军,令人无限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