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商贸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高新区(江海区):立足“高”与“新” 书写区域经济破浪前行出彩故事

2021-07-09| 发布者: 阿拉丁商贸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十三五”收官之年,高新区(江海区)便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在疫情冲击下,抗压、有韧劲,工业投资连续11个...
福州SEO https://www.9054.cn/

  “十三五”收官之年,高新区(江海区)便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在疫情冲击下,抗压、有韧劲,工业投资连续11个月双位数增长,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在“六稳”“六保”任务榜单中24次登上红榜,被市委主要领导点赞经济工作“一枝独秀”。

  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新区(江海区)顺势而进,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于全市“一马当先”。成立至今,即将迎来“三十而立”的高新区(江海区)展现了“强健体魄”和担当,而产业质地好、工业骨骼硬的区域经济成色,也正是其不断赶超、跨越所练就的内功和底气。

  作为全市唯一的高新区,高新区(江海区)肩负许多使命,最重要的便是人民对于区域发展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使命、更是城市留给人民的底气。

  要突围高质量发展,高新区(江海区)明白,没有“舍我其谁”的精神,就不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不实干、苦干,就无法兑现承诺。

  在对标一流水平,大胆试、大胆闯、务实干的路上,一个个故事,如同高质量发展的“江海日记”,展示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破浪前行的出彩故事,告诉这一方水土上的一方人,这样的高新(江海)值得骄傲。

  聆听江海经济拔节成长的声音

  一张时间表,一张曲线图,非常直观地勾勒出高新区(江海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步速。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03亿元,年均增长破7,经济总量较10年前翻了一番,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改善、攀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高质量化明显增强。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见经济拔节成长的声音。

  招商引资,到广深港澳去!

  新年伊始,高新区(江海区)招商引资的部署催人前进。

  江海区九届十一次全会便对新一年的招商工作提出新期许:争取引进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研发总部,提升产业链招商力度,力争在引进投资超50亿元项目上取得突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也在不断传授“锦囊妙计”的同时,要求区领导挂帅,把招商干部办公地点放到目标城市去,以出差多久、见多少企业、提供多少有价值线索衡量干部实绩。

  高新区(江海区)的目标十分明确:围绕德昌、优美科、麦克韦尔三大“链主”企业,紧盯高端机电、新材料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广深港澳等大湾区一线城市去,到创新发展的高地去,真正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从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优势明显的优质项目落地,实现“广深总部+江海基地”“广深研发+江海制造”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途远。面对兄弟城市的竞争以及对优质项目的渴求,招商干部们逐一“敲门招商”,交出的“成绩单”一年比一年精彩。今年春节后,每周引进一个超亿元项目,已让江海区收获超百亿元的投资。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样的成绩,区领导、招商干部要经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夜,直到项目落地投产的一天,才能放下心来。

  从初始的三大专责招商小组到如今产业、科技、服务企业、项目落地、重大项目推进五个招商专责小组,高新区(江海区)招商队伍已形成完整的闭环接力,高层次人才、招商专家强强联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平日里,从招商人的微信朋友圈中,便能看到其招商轨迹:4月25日下午5点,深圳高端电器制造厂;4月26日下午4点,东莞市的精密制造项目厂房;5月初,又出现在了虎门国际电线电缆展览会上。不是在招商,就是去招商的路上,上了车一人一沓招商资料,保证将企业情况了然于胸;下了车高效对接,不进会议室,直奔生产线。

  在疫情之前,招商人每月有一半时间在深圳,吃住在一线,办公在一线,瞄准三大产业集群大项目深挖线索,优中择优,没有线索就跑展会、跑协会,总投资30亿元的三大“链主”企业之一——摩尔电子就是招商干部通过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得到的线索。

  招商人的工作时间,也跟着企业老板的时间走,企业老板周末跑市场,江海干部周末跑招商,炎炎夏日下一次次满头大汗的谈判,才能真正促成一个超5亿元、10亿元的项目落地。

  项目招引落地后的每一步成长,也都牵动着招商干部的心,从落地到上市,全程关注。高新区(江海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利和兴”于6月29日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江海招商干部们通过网络直播全程关注,第一时间分享喜悦。

  如今,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江海制造”一路向上,高新区(江海区)还要打造“3+3”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争取引进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研发总部,并不断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推动“制造快车”越跑越快。

  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工业经济发展“底盘”,招商引资是推动加速奔跑的能源和燃料。多年后,这片土地将会感谢激情焕发、勇往直前的先锋们。

  像保姆一样呵护企业落地长大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首先从尊商开始,效果如何,则要交给企业评判。

  如今每个季度,在高新区(江海区)都会有一批大项目集中动工,项目代表们不约而同地对政府服务有着高度评价,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项目负责人黄峰感觉与江海一见如故;广东世创智能科技金属新材料生产项目负责人董小虹给出的关键词是“人合”,他认为随时随地为企业解决一切难题的服务团队令人很安心。

  企业的轻松、安心,需要政府部门“保姆式”服务的呵护。为了不耽误企业“一分钟”,服务企业专责小组常常要加班加点帮企业解决难题,服务企业小组干部的业务范围也很广,有时是变电箱,有时是水管,有时是路网,而只有不厌其烦地解决各种问题,才能真正去除企业的一块块“心病”。

  “保姆式”的服务也直接提高了大项目落地的效率,不断刷新“江海速度”。2017—2018年,德昌、优美科两大“链主”项目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效率之高领先全市。2019年,总投资超10亿元的国机鑫辉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开工建设只用了短短的23天,再度刷新纪录。同年,高新区(江海区)继续与自己竞速,重大项目推进专责小组为麦克韦尔项目提前对接2万多平方米厂房,真正实现“落地即投产”,并形成高新特色机制。

  今年二季度,世创科技等三大项目实现“边落地边生产”“落地即投产”,与之匹配的“保姆式”服务也在升级。当企业因为业务快速发展正发愁没有厂房落脚时,服务小组硬是在一个星期里为企业各处跑腿选厂房、找宿舍,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当面对龙舟雨的阻碍时,高新区(江海区)主动担当,仅用三天,硬是让昔日“鱼塘”荒草地变身今日平整靓地,服务质量让项目团队直呼“不敢想”。

  走遍诸多城市,你会发现,“保姆式”服务并不能简简单单实现,背后是高新区(江海区)深层次的改革逻辑,是“刀刃向内”的一次次效率革命。

  去年,当明星企业金多多明确投资意向,提出希望在三季度完成落地的意愿时,高新区(江海区)进行了一次争分夺秒的落地实践:金多多团队兵分两路,总部线上竞拍,项目代表前方等待,运用好容缺审批制度,重大项目推进专责小组提前帮助确认项目申报主材料,引导其出具承诺函;交易中心里,小组干部“保姆式”料理后续事项办理,协助办理国有土地用地使用合同、不动产证,确认项目申报材料主件,最终帮助金多多项目团队在105分钟里竞价拿下高新区(江海区)3.33公顷地块。

  江海CBD渐入佳境

  每一个CBD(中央商务区)背后,都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雄心和理想。作为我市核心主城区,高新区(江海区)雄心万丈。

  区委九届六次全会曾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江门东站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建设,超前规划和高标准完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随后,《高新区(江海区)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力争到2020年,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

  如今,备受期待的江海万达强势崛起,即将对外开放,江海CBD的打造也已渐入佳境。

  人与钱的流入可以说明一切。聚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以亩产论英雄”,这是高新区(江海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对于高端产业的渴求,而高端产业项目选择落户时,首先便要考察一座城市的“人”,如果人愿意居住在这里,企业则愿意把项目落户。

  这些高新区(江海区)都做到了。除了三大产业集群300亿元产值的突破,十年间43.37%的人口增长也为区域发展给予最坚定的支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全市最低,年轻的江海以活力决定了吸引力。

  如今,站在万达美丽绚烂的玻璃幕墙下,向东可看见创新高地火炬大厦,向西有江南新商圈连接呼应,对面与江海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地标遥遥相望,区域范围内,已有数十家房企抢滩,江海区景贤小学、江海景贤初中、江门一中附属小学等一批优质公办学校相继落户,江海万达所在的金瓯路与已建成通车的城市快速路五邑路贯通城市动脉,金瓯路也被寄望于打造成江海版的“长安街”。届时,以万达为中心,公路两旁高楼林立,高端商业综合体、服务设施密集,夜幕垂下,各处闪耀,中央商务区将成为全市繁华地段之一,吸引本地高端人群。同时抓住周边核心城市的高端人群,打造“顶级流量”。

  事关城市活力、群众幸福指数,对于万达,高新区(江海区)同样有巧思。2019年,区主要领导带队赴珠海、深圳、广州、福州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对标大湾区最好最优,建设高质量商业综合体。对于综合体设计方案,高新区(江海区)派出最强力量,与企业共同设计,数易其稿,只为达到最优效果。

  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或营造商业氛围,高新区(江海区)已习惯于用这样的高标准、高眼光来定义自身发展,如今投资33亿元的江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也在中央商务区周边布局,商务办公、星级酒店、公寓、金融、贸易、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业态悉数集中,中央商务区的未来可以想见。

  每栋厂房都有一段“威水史”

  说起高新区(江海区)的经济,就不得不说起哺育一方百姓的村级经济。如今,步入全区62个村(社区),现代产业园遍布,厂房林立,各企业标识醒目,下班时间蓝领工人结伴而行,也是一道颇为靓丽的风景线。

  正是这些现代化厂房背后,留存着村集体的奋斗印记,每栋厂房背后都有经济发展的一段奋斗史、“威水史”。

  外海街道直冲村是江海村级经济甚至是全市村级经济的标兵,曾经的直冲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并不大,却在13年时间里增长超25倍,靠的就是如今三大工业区里连片的厂房。

  2007年,看到自身位于高速路出口附近的交通优势,以及邻近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古镇利于承接产业的区位优势,村里决定利用好政府返拨的“留用地”,盘活土地自建工业厂房招租。在上级指导支持下,先开发三块“留用地”中的4公顷“试一试”,项目投入5000多万元,2007年建成,2008年开始招租。2008年9月,直冲村新建的厂房迎来了第一家进驻企业,随后引发连锁效应,不断有企业前来落户。

  尝到甜头后,村里更加坚定了信心,大胆决定用第一个厂房作为抵押,贷款盖建第二个工业区厂房,这次是投入1亿元将另一块“留用地”近10公顷全部利用起来,2010年建成招租。到目前,全村“留用地”建成了三大连片厂房,仅去年新增的南区二期工业厂房总面积就有4万平方米,有整3栋工业标准化工业厂房。厂房从“十三五”初期的3层、4层到如今的5层、6层甚至更高,各个厂区内机器飞速运转,工人们操作娴熟,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厂区内一名工人控制多台机器,辛勤的劳动演奏着美好生活的奋斗乐曲,直冲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突破5000万元。

  去年村集体收入刚刚迈入4000万元大关的“新秀”东南村也是其中典型代表。为盘活低效地,建高端现代化厂房,东南村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预留400万元至600万元作为村级工业园改造资金,于去年建设3.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备一流配套设施,瞄准高价值、高技术含量企业招租,让村级经济实现“滚雪球”式增长。

  即使取得傲人的成绩,高新区(江海区)也没有就此止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该区去年起对一些曾经的“历史工程”——低效的村级工业园下手,希望继续用“江海样板”“江海示范”为全市提供经验借鉴。

  村级工业园改造矛盾多、困难大,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改革。为此,高新区(江海区)一盘棋,坚定信心,在政策范围内打破束缚改造的条条框框,在试点阶段就推动了3个村级工业园的改造。

  大刀阔斧改造,也要因地制宜,南山村工业园是其中代表。去年10月,外海将南山村工业园进行分区后,从工业园35号厂房着手,由村一级自主分批升级厂房、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工业园招商、融资工作,激活土地要素,优先引进电子通讯、先进制造业企业。分批实施、不搞“一刀切”,当南山村工业园A区改造至70%时,B区改造才随之启动,这时园区内原有优质工业企业可搬迁至A区,规避一次性、大面积升级改造形成的空租期,减少优质客户流失。第三期C区改造亦然,村集体收入得以保障,改造压力减轻。

  目前,南山村工业园部分区域已新建起一些4层现代化厂房,集中有五至六家企业部分铁皮搭建的简易厂房内已清空,吊机正平整土地,为建新厂房做准备。五邑路辅路旁,随着一些低效厂房租期到来,南山村将逐步升级现有低端厂房,路旁逾3公顷地块上,永佳丰田4s店已开张,这个过去很多年仅产生7万元的地块租金收入瞬间提高25倍。而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南山村工业园有望凭借改造“再造两个新南山”。

  如今,村级经济的“威水史”仍在续写,鼓了村民腰包,美了村容村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直线提升。

  争先进位背后的创新力量

  国家高新区,往往被视为一地经济发展“含科量”的衡量指标,它既是经济发展成果之一,也是吸引投资的引领风向之一。

  从全国第77位到59位,5年时间里,靠着不懈奋斗,江门高新区持续实现争先进位,这昭示了江门高新区立足“高”与“新”,不断克难、挺进的决心。如今,江门高新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总量是“十二五”期末的6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十二五”期末的8.5倍,高新技术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61.58%,每年均稳居全市第一;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高居全市第一……争先进位背后,有着怎样的力量?

  高新区里的“黑科技”公司

  家用洗衣机的排水泵、高端智能灯具,甚至更多产品的背后都有江门制造、江海制造的影子。

  的确,高新区(江海区)创新主体众多,目前高企存量已达407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176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13家。辖区内,乔亿光电科技、优巨新材料、资迪科技环保等9家高企都被评为广东省成长千强企业。

  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在全球经济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阪桥电子产值仍保持每年近10%增长,并开始进行PCB—UV纳米打印材料技术的研发,成为行业领跑者。

  另一家明星企业优巨新材公司则专注于特种工程塑料砜树脂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生产出的聚醚酰亚胺(PEI)特种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耐高温、耐磨,被用于航空、电子通讯、医疗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地尔汉宇则是一家以创新为己任的企业,从一家接单的小厂成为世界家用电器排水泵领域的绝对老大。他们占据了全球洗衣机、洗碗机排水泵逾30%的市场份额,或许江门人家用洗衣机中的排水泵也出自地尔汉宇。创新贯穿了地尔汉宇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内部孵化平台,为员工提供资金、设备、股权激励等支持,让创新项目能够在这里开花结果。

  高新区(江海区)的创新氛围如何炼成?除了定位明确,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举措招引好企业、好项目外,高新区还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区域产业功能建设,在政策制定、机构设置、考核理念等方面,均体现高新区的主导和核心地位,突出高新区的优势和效率。

  产业链上有哪些关键环节?布局了哪些企业?还需哪些企业?每次招商前,辖区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专责小组都要把这些问题一一考量,为引进的企业做好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企业和项目落地专责小组则为企业提供优质的落地服务。近两年,高新区的政务服务已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江门高新区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园区,对此该区还拿出最高1000万元,用真金白银鼓励创新。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该区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助,并选取一批知名度高、科技实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给予最高150万元的研发补助,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科技人才引育,高新区也有自己的一套:成立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分中心、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江海碧桂园购置134套人才公寓,为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提供安居住所。

  创意在这座大厦中诞生

  在江门高新区的主干道金瓯路上,总有一栋地标高楼不分昼夜地明亮着,成为逐梦人的摇篮,更为区域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这里是火炬大厦,是创新创业的乐园。

  从落成使用至今,记者到现场探访多次,每一次都能见证不一样的创意在这座大厦中诞生。在火炬大厦里,有这样的场景:某天午间,几位创业者把睡垫铺在飘窗台上,享受着不多的午休时间。或许灵感就在这短暂的小憩中隐现。

  启迪之星(江门)就是大厦里颇有活力的众创空间之一,从清华科技园里走出来,背景深厚,实力非凡,是我市首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入驻火炬大厦后,迅速吸引数十家企业入孵,创新型经济也在其中表现无遗,众多先进制造项目集结,亦有工业设计、文化传媒等创意项目在此成长。

  从深圳落户于此的征极光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企业,一跃成为智能照明领域“小明星”,公司的明星产品智能灯具WIFI控制器销量在2年增长10倍,目前其智能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占据一席之地,技术的领先也让利润率相当可观。在国内市场,在启迪之星(江门)牵线对接下,征极光兆还对接了某知名PC品牌主机的智能LED模块等项目。

  艺点禅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也在火炬大厦里成功“出圈”,其产品“碉楼生铁壶”成功走上众筹平台,获得市场青睐,一款具有侨乡特色的“葵灯”作品,获得了首张颁发给华人设计师的“GOODESIGN证书”。

  众创空间、孵化器的作用在火炬大厦这座数以千计创业者进驻的楼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科技载体提质升级的路上,高新区(江海区)坚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区域内云集9家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孵化载体面积已达50万平方米以上。

  让创意转化为创新力量,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高新区(江海区)开始一步步升级创新载体,于今年完成从创新载体到科技综合体的跨越,今年一季度落户的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项目,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并有望成为未来全市创新、产业平台建设的范本。

  高新区(江海区)将其定位为:综合型产业集聚平台,旨在瞄准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型优质产业,打造集生产制造、科技孵化、中试成果转化和生产服务功能配套于一体的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全面融合。

  科技综合体项目也是行业园区商业模式的升级,从招商形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开辟出新路径。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多产业园实现突围,迈向“生产+研发”的2.0阶段。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项目则是在这基础上的又一次突破——结合“生产+研发+科技产业园”的多元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模式。

  自项目落地、预招商起,便实行订单化建设,并从产业类型、发展前景、税收条件等方面制定企业的准入条件。目前,网驿项目已引入了1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企业主要集中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更是成功通过省级认定,成为全市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同一批获批园区中唯一一个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打造的科技园,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硬件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联合行业创新力量,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学、研、投、用”的新型产业孵化体系。

  目前,科技园已入驻企业50余家,依托学校高科技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师生可以在大学科技园进行项目策划筹备,可以创新创业,进入园区进行孵化,在校园内实现创业梦想。

  江海发明专利数量为何这么多?

  2018年至2020年,江门高新区专利申请10632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104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35件,居全市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专利数量常年“霸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其实,早在“十三五”初期,江门高新区就开始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发力。2017年,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江门高新区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19年江门高新区成立全国首个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去年该区已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兄弟城市争相学习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标杆。

  今年,在“广东省获国务院肯定推广、全国首创和极具亮点的知识产权事件”中,“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诉讼服务处顺利运行”占得一席之位,与此同时,入选《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首批实践创新项目书》,位列21个试点项目之一。极具含金量的成绩是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实现跨越的见证。

  作为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国家级高新区,2019年末,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链不断延伸,引进专业运营服务机构,建设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吸引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诉讼服务处、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落户,打造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维权援助、中介服务、信息检索和协同保护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链,使江门高新区成为珠西地区知识产权改革的先行者。

  经过一年运营,江门高新区以公共服务中心为抓手引进12家专业服务机构,举办全国范围内首场县(区)级的高价值专利布局大赛,在全市首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会诊”服务,组建企业知识产权专员队伍,打造出知识产权保护引领创新发展的江门高新样本。

  江门高新区还举办了全省首个县(区)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江高赛”,针对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服务,通过比赛进一步提升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管理水平,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

  江门日报记者李雨溪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阿拉丁商贸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阿拉丁商贸网 X1.0

© 2015-2020 阿拉丁商贸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