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不香”了。 新希望变成“新绝望”,这名字可一点都不假。新希望自去年9月2日创出42.2元新高之后,股价步入下行通道,截至7月16日收盘报12.6元/股,跌幅高达70%。 更可怕的是,这“绝望”还没结束。7月15日,新希望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称,在2021年上半年预计的经营业绩为亏损,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亏29.5亿-34.5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盈利31.63亿元来说,同期下降193.24% - 209.04%。 新希望在公告中称,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期内生猪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及疫情影响等因素,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导致猪产业亏损是本期经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新希望上市23年来,首次出现业绩预告亏损。 另外,由于市场猪价较年初发生了较大幅度下跌,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谨慎性的要求,对目前存栏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做了减值测试,计提了10亿元左右的存货跌价准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下降19.3%。6月中旬和下旬,国内生猪(外三元)价格更是跌至13.9元/公斤。而综合市场各方数据,15元/公斤为生猪养殖业平均成本。 这意味着,大多数养殖户已进入卖越多亏越多的窘境。 截至目前,已披露半年报预告的头部猪企中,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天康生物、温氏股份等5家头部养殖企业盈利能力全部下降。 (图说:部分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中期业绩预告内容和市值情况) 以总市值相近新希望和正邦科技比较,新希望在销售均价高于正邦科技,销量低于正邦科技的背景下,亏损金额却超过了后者,显示出了自身成本控制方面的劣势。 市值蒸发1300多亿,23万股东人均亏损56万元 从股价走势上看,新希望自去年9月2日创出42.2元新高之后,股价步入下行通道,7月16日的12.6元/股,跌幅高达70%。 总市值由约1900亿跌至现在的567.7亿,市值缩水超过1332亿。 截止6月10日,新希望股东人数为23.3万,人均大概亏损56万。 从2019年起,“最强猪周期”来袭,猪肉价格水涨船高,很多地方都卖到30-40多元一斤,国内生猪养殖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上市猪企纷纷抓住“机遇”,开启疯狂扩产计划。 2019年猪价上涨周期中,新希望“扩产”的声音不断。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的8个月间,新希望发布了6则新建生猪养殖项目公告,共计投入298.46亿元,建设59个项目,年出栏量合计2233.5万头。 从资金来源上看,新希望新建的生猪养殖项目多为20%的自有资金和80%的银行贷款组成,也就是说公司用60亿元自有资金撬动了银行240亿元的贷款。 新希望2020年财报显示:营收为1098亿,同比增33.8%,净利润49.4亿,同比下降1.9%。财报还披露:新希望的在建工程,110亿排第二,仅次于牧原股份,不过,新希望的生物资产是排第一,117亿元。 当时有市场预警这是危险的信号,“在建工程的很大程度取决于猪周期,如果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能满负荷运作,而是处于闲置状态,那相关企业的未来业绩必然会受影响。” 2020年,超过1.5万家大型养猪场恢复运营,另外1.3万家新建的大型养猪场进入养殖领域,随之而来猪肉价格进入下跌周期。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从年初的超36元/kg一路下跌至六月末的约12元/kg,这直接将猪企打回原形,成为猪企股价跌跌不休的重要原因。 亏损周期或持续2年 从猪价运行趋势上看,亦与上市公司盈利趋势保持了一致,所谓的“降成本”只是无奈之举,效果存疑。 新希望,今年1月生猪销售均价为30.52元/公斤,此后连续下跌至3月的23.5元/公斤,当期公司生猪业务亏损超过6亿元。 进入二季度后,公司销售均价与生猪市场价一道走低,至6月跌至14.54元/公斤,公司整体出现上述超过20亿元的亏损。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两年,该公司生猪销量是存在一定水分的,如2020年830万头的出栏量中有半数是来自外购仔猪育肥。 在猪价率先跌破外购育肥成本线后,新希望执行董事长张明贵开始提出“有价值的出栏”,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有效经营和持续经营,原则上父母代种猪不外采、停止外购仔猪,这本质上是一种“止损”。 而就猪价运行周期来看,还看不到产品提价对盈利能力带动的可能,虽然每年二季度多为猪价低点,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一定反弹,却难以对供需周期产生实质性改变。 从2006年算起,国内生猪行业先后经历4轮完整的价格上涨下跌周期,分别为2006年至2009年、2009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以及2018年至今。 其中,2018年以前的三轮完整周期,生猪价格多数时间在10元至20元/公斤区间波动,超过15元/公斤已经算是高价位,只要最近一轮周期因供给端遭到毁灭性打击,猪价才能够一度飙升至40元/公斤。 供给端得到恢复后,猪价开始回落。从上述价格水平来看,当前不足14元/公斤的价格也不过刚刚回落至合理区间。 至于,何时猪价能够见底,则需要供需关系的拐点作为前置条件,即生猪产能大幅减少到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才能去产能?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亏损,供给端产能才会出清。历史上,这一过程多维持在2年时间左右。 映射到资本市场,意味着相关企业盈利能力进入低迷期,虽然部分季度猪价可能会有所反弹,但是如新希望这等体量的企业,单季度盈利超过10亿元的情况将很难出现。 猪价、盈利能力回归常态后,公司股价自然也要回到历史区间。 新希望股价虽然已从高点42元/股大幅回落,但是较2018年前长期维持7元/股以下波动的区间,仍有一定距离。 曾是中国最年轻女富豪,如今首遇难关 在2020年底发布的《胡润女企业家榜》上,40岁的新希望董事长刘畅以270亿元个人财富,与母亲一起名列第20名,这个数字比14年前增长了十倍。但仅半年多后,这位身家百亿的80后女董事长,却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刘永好四兄弟辞职下海。 四兄弟从养鹌鹑、养鸡开始创业,1992年成立希望集团,1995年分家。 老大成立大陆希望公司,老二成立东方希望,老三成立华西希望,老四刘永好则成立了新希望。 刘畅曾回忆:小时候父母一边泡脚一边说着企业的事情,当时很多广告词,比如“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就是一家人泡着脚想出来的。 初中时,刘畅的志向是做社交名媛。暑假里她每周都要去英语角练习英语。为了让人记住自己,她到复印店专门设计了一张名片。 她还想赚钱证明自己,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去别人宿舍里推销口红、眉笔之类的化妆品。 初中毕业后,1996年,16岁的刘畅被送到美国读高中。 在美国,由于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刘畅的高中生活很孤独。“特别颓,特别垮的劲,染成黄头发、白头发表达不一样的自己。” 受够了美国生活的刘畅打算回国,但与父母发生矛盾。刘永好担心她回国后过于安逸,便提出,回国可以但不能待在成都。 随后刘畅去北京外交学院求学,后进入父亲朋友的广告公司工作。 刘畅涉足家族生意的第一步从2002年左右开始。 2002年,回到成都的刘畅以“李天媚”的身份,进入成立不久的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 当时,新希望乳业在一两年内收购了十几家企业。她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负责乳业品牌的整合、定位、策划、广告投放等工作。 然而上述收购皆遭失败,初入家族企业的刘畅深受打击。 2004年左右,她离开新希望去成都春熙路上开店做服饰生意。再之后,她去了北大读MBA。 2008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要求她“毕业论文写养猪”。她开始四处参观养猪场、访问农户……开始真正了解农牧业。 数年后,刘畅作为新希望接班人的身份终于公开。 2011年,60岁的刘永好参加全国两会,在北京把刘畅正式介绍给媒体。 同年6月,刘畅就任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11月进入新希望董事会。 2013年5月,刘永好卸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33岁的独生女刘畅接任。 曾经,刘畅抵触饲料厂、鸡场的臭味,不愿意接班,只想参加《超级女声》。 接掌新希望后,刘畅曾解释回归的原因:如果不回家工作,在家庭中会有很大的抽离感。 “这个家庭的存在跟公司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每一份感情都投入到里面,如果不参与到这个事业当中,跟家里的话题就少了。” 此外,也能更多地与家人相处。“妈妈说,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把公司当做家,你跟爸爸工作的时间就是父女相处的时光……” 初掌帅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陈春花被任命为联席董事长兼CEO,“辅佐”刘畅管理企业。 2013年,新希望实现净利19亿,2015年增长到22.1亿,2016年24.7亿。 刘畅接班头三年,新希望净利持续攀升。2016年5月陈春花卸任,此后两年公司净利出现连续下滑。 不过2019年公司净利实现了强劲增长,当年净利50.4亿,同比增长196%。快报显示,2020年公司预计净利53亿元。 “创新一定是被逼出来的,当企业面临巨大忧患时,必须进行不断创新,向新商业取经。”这是新希望董事长刘畅去年10月说的一句话,现在,似乎一语成谶了。 哪里有高仿包包 https://www.huada001.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