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商贸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阿廖沙:刘少奇的俄籍长孙,放弃俄罗斯优渥待遇,携全家定居中国

2021-07-17| 发布者: 阿拉丁商贸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2003年,一位俄罗斯人走进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他是来办签证的,让签证官惊讶的是他自称是我国前主席刘少奇...
万达私有化 http://m.touzitop.com/cyjm/6196.html

2003年,一位俄罗斯人走进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他是来办签证的,让签证官惊讶的是他自称是我国前主席刘少奇的孙子,签证官一时间感觉自己听错了,带着疑惑再次问了一遍,男人又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说“没错,我的爷爷是刘少奇,我要去中国探亲。”

刘少奇

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做阿列克谢·克里莫维奇·费多托夫,家人都叫他阿廖沙,他还有着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刘维宁。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来到中国寻根,之后更是欣然接受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为中俄交流倾尽心血,他的人生之路是怎样一番风景呢?今天大佬日志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刘少奇长孙,刘维宁的故事,新来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不错过以后精彩内容。

刘维宁

刘允斌的坎坷人生路

关于刘维宁的故事,我们还得从他的父亲,也就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说起。1924年,刘允斌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乱世,到处都在搞革命,刘少奇东奔西走,居无定所。

刘允斌

后来,为了孩子的安全,刘少奇听从六哥刘云庭的建议,让他把孩子带回了刘家老家,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兄弟俩预想的轨迹发展下去,当时蒋介石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以及革命群众,全国各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

刘家人知道刘允斌的身份,尽管有着血缘关系,但很多人还是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孩子很不友好,他们把对刘少奇的不满都发泄到了刘允斌的身上,白天他们不让刘允斌待在家里,有时候连饭都不给吃。刘允斌也十分懂事,尽管他过着孤儿一样的生活,但他还是对长辈们的话言听计从,白天干活,晚上也尽量不出现在他们面前。他非常期待常年在外的六伯回家,因为这个家里只有六伯将他当亲人看待。

对父亲,刘允斌心中没有怨言,他知道父亲在为一个伟大而又危险的事业奋斗,自己不能给父亲添麻烦。

1938年,刘云庭回到老家,这对于刘允斌来说已经是喜事一件,但他没有想到六伯带回了一个更大的好消息,那就是他的父亲要把自己接到延安去。

就这样,刘允斌在阔别多年之后终于和父亲团聚,他和妹妹刘爱琴开始上小学,但刘少奇心中明白,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日军大举侵华,国内局势动荡。于是,第二年周恩来去苏联治病的时候,刘少奇委托他把两个孩子也带上,送到苏联去学习。

刘允斌和刘少奇

于是,刚和父亲团聚一年不到的刘允斌,千里迢迢来到了伊万诺沃,在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办的国际儿童院学习。

不久之后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儿童院的生活也受到了冲击,孩子们经常挨饿。这个时候的刘允斌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在苏德战争期间,经常饿着肚子为苏联的前线战士献血,并且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他想和父亲一样,走上为无产者奋斗的道路,他在用这种方式回应着父亲的期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日本投降落下帷幕,而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更是让世界震惊,20来岁的刘允斌也被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深深震撼。

次年,他报考了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也正是在化学系求学期间,刘允斌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做玛拉·费德托娃。

刘云斌和玛拉

玛拉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她从小就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两人相识不久之后便坠入了爱河,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9年,刘允斌见到了受中共中央委托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他怀着忐忑的心情介绍玛拉给父亲认识,并且谈及了二人的婚事。在他的印象当中,父亲一直都是比较严厉的,他不知道父亲对这段跨国恋情怎么看待。

刘少奇非常开明,开朗热情,善良质朴的玛拉很快就获得了他的认可,他当即表示同意两个人的婚事。

次年,刘允斌考取了莫斯科化学系的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射化学专业,也就是这一年,他和玛拉的跨国爱情修成正果,两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为伉俪。

1951年,刘允斌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中国度假,住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玛拉对此前丈夫口中念念不忘的祖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但是全国人民都干劲十足,这让玛拉感到非常震撼。

后来,刘允斌的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相继出生,当了人父,刘允斌感触良多,少时的困苦生活让他对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身份的刘允斌注定不能过上平常人的生活,这样平静祥和的日子终究被一封来自中国的家书打破。

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那是1955年,刘允斌刚刚获得副博士学位,他接到父亲的来信,在信中,父亲告诉刘允斌,新中国急需留学生回国服务,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虽然立即回国不太现实,但他的苏联生活的确进入了倒计时,要说内心没有挣扎那是不可能的,他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而他们是不可能和刘允斌回到中国的。是小家,还是大家?尽管痛苦,但刘允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1957年,刘允斌将家事交代好,恋恋不舍地看了年仅两岁的阿廖沙一眼,转身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回到中国之后,刘允斌首先来到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其他的工作人员很少在研究室以外的场合见到刘允斌,他总是一次性买足一天的饭菜,钻进实验室之后就再不露面,一心钻进研究当中。

而除了工作,能让他挂念的只有远在苏联的妻子和儿女,他时常会写信给他们,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玛拉都会读给年幼的儿女,告诉他们父亲在遥远的地方做着伟大的事业,只能用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与关心。

可是几年之后,夫妻二人就连这样简单的沟通都很难做到了,中苏交恶之后,两人的沟通便中断了。1960年,刘少奇为了缓和中苏关系专程来访苏联,并且顺道见到了玛拉和两个孩子,见到孙子之后,刘少奇高兴地搂住他,亲了亲他的小脸颊,年幼的阿廖沙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1967年,刘允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惨遭迫害,在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切,远在苏联的玛拉和阿廖沙并不知情。

和刘允斌相比,阿廖沙的生活要平静许多,他很聪明,像他的父亲。后来,他顺利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国家航天局工作。由于身份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不曾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但是在他心中,两人的分量非常重。从母亲的口中,阿廖沙得知,祖父是中国的革命家,而自己的父亲,也追随着祖父的脚步建设新中国。他想知道关于中国的更多细节问题,但是由于自己军人的身份,他也不好了解太多。

1987年,阿廖沙平静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打破了原本的节奏。

这天,一位自称是阿廖沙姑姑同学的人来到了阿廖沙的家中,她说:

“阿廖沙,我是你姑姑,也就是刘少奇长女刘爱琴的同学,这些年,王光美女士和你姑姑一直都在寻找你和索尼娅,我今天来找你,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你的同意,和中国的家取得联系。”

来人简单的一句话却在阿廖沙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他激动地问:“他们都还好吗?”阿廖沙满怀期待,但是听到的却是父亲和祖父已经去世的消息,他呆住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沉默了很久很久。

次年,自己的姐姐索尼娅嫁到了美国,自己的外公外婆和母亲也相继去世,尽管有着自己的家庭,但阿廖沙还是感觉心中怅然若失,他萌发了前往中国寻根的想法,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他一直没有机会前往中国,到了1998年,他才看到了契机。

接受时代赋予的使命

这一年是阿廖沙的祖父刘少奇的百年诞辰,王光美向阿廖沙发出了邀请函,希望他能够参加纪念活动。“中共领导人的孙子”这样的身份也第一次曝光在他的生活中,他的同事得知之后都非常惊讶,俄罗斯的各个部门也纷纷找上阿廖沙,和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谈话。

身为航天局的在职军人,阿廖沙出国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更何况他的身份敏感,一系列因素叠加下来,阿廖沙最终还是没能前往中国出席此次纪念活动。

这让阿廖沙非常失落,他想去中国一探究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想要亲眼看看他的祖父与父亲为之奋斗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和妻子冬妮娅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令他倍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妻子对他的想法非常支持,就这样,阿廖沙申请了提前退役,而按照俄罗斯的相关规定,退役五年之后才能够自由出行。

中国之旅终于步入了倒计时,他和妻子冬妮娅做足了功课,尽管此前对中国有了很多了解,但是两人还不会讲中文,于是他们专门找来了一名中文老师,认真学习语言功课。

2003年,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办理签证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来到北京之后,他见到了王光美奶奶,刚见面王光美就给了他一个拥抱,在回忆中,阿廖沙直言,尽管自己已经是个中年人,但这是他时隔多年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温暖。此次会面,他还得到了姑姑为他取的中文名字——刘维宁。

此后,刘维宁开始在神州大地追寻父亲和祖父的每一处脚印,他前往湖南宁乡探访了祖父的故居,又到南京雨花台为壮烈牺牲的何宝珍奶奶献上花圈,之后他又为父亲扫墓。

整个过程对于刘维宁来说是伤感的,但也是振奋人心的,逝者已逝,而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座高楼大厦之上,他能感受到自己父亲和祖父的血汗,作为中俄混血,他也感受到了时代赋予他的特殊使命。

从那以后,刘维宁经常来中国,为促进中俄友好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2007年,他携全家定居广州,开始了他的第二段人生之路。

在他的前四五十年中,他为了俄罗斯而活,而在以后的岁月里,他选择在中国度过自己的余生。2010年,他创办了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并且担任该机构在中国办事处的首席代表,致力于推动两国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在他和儿子刘安东的带领下,中国办事处每年都要举办数十场活动,这些活动绝大部分都和中俄两国的政府部门相关。

刘维宁说,以前俄罗斯更多的是跟欧洲合作,随着近些年来中俄关系的不断走近,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告诉俄罗斯人自己已经掌握到的资源和知识,如今,他的儿女也在继续他的事业。在中国的普罗大众眼里,刘维宁的身世是带点传奇色彩的,定居中国以后,还有人问他,中国和俄罗斯到底哪个是你的家?刘维宁回答说,在俄罗斯居住的时候,他不觉得自己离开了中国,而在中国居住的时候,他也不认为自己离开了俄罗斯,两个都是他的家。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刘维宁果断放弃了优渥的待遇,追寻着父辈的脚步,踏上了新征途,这种勇气令人敬佩,这种觉悟震撼人心,或许这种精神就是祖父和父亲留给他的宝贵财富,而刘维宁的所作所为正是薪火代代相传的证明。

本期到这就结束了,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喜欢本期的朋友请长按点赞支持一下,更多人物故事,尽在大佬日志,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阿拉丁商贸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阿拉丁商贸网 X1.0

© 2015-2020 阿拉丁商贸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