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纽盈网 http://www.waeyq.cn “即使我们把所有防洪堤、所有大坝全部都炸掉,洪水能够淹掉的国土面积才0.8%,极端情况下才淹掉6.2%。也就是说,中国防洪防了几千年,抗洪抗了几千年,实际上只为了0.8%的国土。我想问,这值得吗,为什么要打这样一场永远不可能胜利的战争呢?所以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就需要行动,砸掉这样的钢筋水泥……” 这个视频,看了一下评论,以支持居多。 ▶支持专家教授,说的真好 ▶给教授一个大大的赞。尊重自然!太棒! ▶可能是我层次不够,我个人觉得他讲的蛮有道理点赞 ▶很有道理,顺其大自然。 ▶逆向思维回归自然那就是尊重自然。 ▶做的很对,应该是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一切顺其自然,现在的平原都是远古时代河流的冲刷而来。 ▶自然美!才是真的美!教授说的有道理,洪水分散了就不会变洪涝了。 ▶人类大量破坏环境,大自然会惩罚人类的。 ▶我小时候记得每条公路两旁都是河,现在消失不见了。 ▶其实还讲个"疏"字!还是大禹治水的理念! ▶几千年前大禹治水时就已经知道治水只能“疏”不能“堵”,怎么现代人就忘记了呢? ▶水从天上来人无能为力,郑州,武汉就是很好的说明,每年都要淹一些城市。每个地方留些低地让老天淹吧!我们做好水的引导就可以了。 ▶这位教授讲的很对,在我们小的时候到处是水,现在是30m以下也不一定有水。那时候的河流两岸是非常美丽的,有各种各样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现在有水都流入大海了,陆地上没有水,气候也改变了。我支持教授的说法。 ▶把那些平掉的小河,小溪还原,聚少成多,可储存好多水。 ▶河道也是自然与人为形成,一般河道较低,不然城市里的水如何排出?只不过河道外还有一些洼地,需要防洪。还有就是有堤时会让河道变窄,水变深,变急。但会让城市利用面积变大。这就要看专家如何处理。现在是尽量往大的做,越大越好。 质疑者认为: ▶0.8%都是最肥沃的土地知道吗 ▶问题是这个0.8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知道国土的0.8%是多少?知道洪水主要发生在哪个区域吗?北大教授居然这样讲。 ▶自然的状态保证不了现代人类的生存!没有现代的防洪堤,怎样保证江边房屋的安全?如果你的房屋建在江边你还这么想吗? ▶空话连篇,大道理,不切实际,哪来的教授? ▶这种教授是反智的代表,美国帮助给提供的数据。 ▶这位教授就是西方的带路党。账如果这样算,高铁、地铁就不用修。 ▶去郑州治洪吧!还有德国。 按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看,我的建议也要按照专家说的办,不要在保护哪一点几的湖边河岸哪些水库了,让它行成一个自然水库,这样做水还能大面积的存放在中国的陆地上,减少陆地上的水流入大海,能大大的补充陆地上的地下水源,把钱投资到引用外源排水的工程上,我想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钱存水不如用在引水排水上,这样做才是造福万代, 俞孔坚介绍>>> 俞孔坚,1963年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朴实的农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这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 1980年,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1987年又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之后他留学海外又陆续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并成为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后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97年,他突然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弃美回国。他回国的消息迅速引起轰动,他也成了各大学的争抢对象,最终,他选择了北大。 回国后他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他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九度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他虽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他却一直是忧心忡忡,只因为中国频发的洪涝灾害。 只要在中国有洪涝灾害,就必定带着血淋淋的数据,难道洪涝灾害就真的不可避免吗?这篇演讲也反映了其治涝观点。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5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其作品“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之一。它们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俞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他对破坏生态、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批判、他的生态人文理念,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一条的河流、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产。俞孔坚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