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即清朝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等人统兵南下,接连攻克了扬州等重要城镇,直逼南京。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南明军队根本无力抵抗,在短暂的反抗之后,只能向清军投降。同年夏,江阴也向清朝投降。 然而,为了更好地完成对中原的统治,树立满清王朝的权威,清朝实际掌权者‘多尔衮’在占领南京之后,便发布了“剃发易服”的命令,强迫清朝统治区的汉人剃发易服,改为满人的衣冠发饰。 在清廷颁布的剃发易服令中,有一条我们都很熟悉,同时也最强硬、残忍,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廷发出这样的严酷的法令,极大伤害了江阴人民的感情。随后,江阴人民在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反清斗争。 当时,阎应元只是江阴一名退休的典史,职位卑微,但其却是个智勇双全的能人,在“剃发易服令”发布之后,江阴人民便推举他为统领。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他勇担重任,率领10余万起义民众对抗24万清军铁骑。 江阴人民凭借着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硬是抵挡住了24万清军和200余门大炮的攻击,长达81天之久。 但无奈,双方实力还是太悬殊了! 江阴虽然有十余万义民,但其毕竟不是正规部队,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老幼妇孺,战斗力并不强。 加上他们也没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和守城器械,因此在坚守八十一天之后,江阴城就被清军攻破了。 清军攻城期间,曾多次劝江阴百姓出城投降,并且承诺一定会保全他们性命和家园,但江阴人民个个宁死不降,愿意以死报国。 当时,江阴城中有一位无名女子,在殉节时曾提笔写下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实力如此悬殊,江阴人民却还能坚守81天的原因所在了。 清军破城之时,身为义军统领之一的阎应元愤然在城门上写下: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完之后,又继续提刀上马,向清军杀去。由于清军人多势众,阎应元已无力突围,在环顾了四周之后,便对跟随他的人说道:“为我谢百姓,我报国的任务完成了!” 之后,阎应元拔出短刀自杀,但没有死,接着又跳入湖中,试图溺水而死。但无奈,清军将他给捞了上来。 阎应元被俘后,他坚决不向清军统领下跪,一个清军士兵便用匕首刺穿了他的小腿,顿时血流不止,英勇就义。 陈明遇在关闭衙门,杀死男女大小43人之后,便持刀与清军肉搏,身负重伤的他,紧握钢刀僵立在墙壁上,始终没有倒下。 冯厚敦则身着公服,在明伦堂自缢而亡,他的妻子和姐姐也相继投井而死。 清军入城后,开始对城中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然而尽管如此,江阴人民依旧宁死不降,誓死抗争到最后一人。 经过长达81天的艰苦鏖战,江阴人民以付出9万余条人命的代价,击毙清军75000余人,其中包括3名王爷,18名大将。 残酷的“江阴八十一日”后,江阴城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原本城中的十多万人,最后被杀得只剩下老弱53人,简直是惨不忍睹。 世人对于清初“江阴八十一日”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如纪连海老师就曾说过: “我认为像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故事渗透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人(江阴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 领导江阴抗战的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也被世人称之为是“江阴抗清三公”。 对于“江阴八十一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双向土工格栅 http://www.fbrdtg.com/ ![]() |